圍繞應用生命周期的編排設計

2022-9-26    純純

什么是圍繞應用生命周期的編排設計

圍繞應用生命周期的編排設計是一種企業(yè)級技術產品設計策略。

它的核心是要解決設計師很難上手企業(yè)級技術產品,且更加難以找到體驗設計機會點的問題。我們是一群工作在企業(yè)級技術產品領域里的設計師,同時也是掘金者,這篇分享即是我們在企業(yè)級技術產品領域里探索的一些方法總結。

 


當設計遇上技術

工作現狀

在我們日常工作中,和技術產品 PD 聊需求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,他們講的每一個字都認識,但是組合起來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了,因此設計師也很難去想象用戶是怎么在用這些功能。

因此相較于 C 端產品來說,B 端的技術產品目前還處于基本可用的狀態(tài),更談不上什么體驗了。

 

分析原因

究其原因,我們總結有三點:

① 這些產品大多數都是由技術來主導,功能優(yōu)先

② 設計在整個流程中都處于非常被動的狀態(tài)

③ 設計與技術之間存在一定的專業(yè)壁壘,技術往往比較抽象難以理解

同時,我們的用戶并不是客戶,用戶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喜好選擇產品。用戶隱藏在企業(yè)內部,設計師日常中很難接觸到真實用戶。另一方面,用戶的技術專業(yè)背景與設計師的專業(yè)存在鴻溝,這使得設計師對用戶需求的理解也不夠深,所以說在這種環(huán)境隔離和語境不通的狀態(tài)下,設計師其實難以和用戶構建同理心。

 

能做的事

在這種狹小的設計發(fā)揮空間里,我們能做什么呢?

其實我們設計師有明顯的優(yōu)點:

比較擅長找規(guī)律找方法,有破局意識,從而能夠發(fā)現設計的機會點。


 

企業(yè)級技術產品設計探索

發(fā)現規(guī)律

所以我們回過頭看一下之前做過的這些產品和功能,從它們的作用對象、出現時間、用戶目標、用戶行為這四個維度對他們進行歸納和總結。

我們發(fā)現這些產品具有很強的階段性,通過不同的產品來支撐各個階段下的用戶目標。用戶通過產品的功能來實現各種編排動作,例如對應用本身代碼的編排、對應用依賴的底層資源的編排,從而支撐用戶應用的生命周期。

因此企業(yè)級技術產品具有以下四個特點:

  • 階段性

  • 驅動性

  • 流程性

  • 抽象性


提出策略-圍繞應用生命周期的編排設計

首先我們要針對這四個特性進行一輪判斷,了解這個產品的場景,場景下對應的角色,每個角色執(zhí)行的是單線還是多線任務流,以及任務流是由哪些功能支撐。經過這層判斷之后再定位具體問題:

① 每個階段的目標是什么

② 階段下每個角色各自的小目標又是什么

③ 任務要對應用還是應用相關的內容進行編排

④ 產品的功能是如何實現的


當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以后,我們就可以對產品的上下游場景進行編排,明確各階段的側重以及上下游場景的限制條件;對角色進行權限分配以及協(xié)作觸點的確定;將任務流從起點到過程再到結果進行梳理;以及最后通過對底層技術的理解,合理編排產品信息架構和界面內容。

為了能夠更加高效的完成以上信息的收集和處理,我們沉淀了 CMTD 四個小工具。

 

策略詳解

C 是 Collaboration,協(xié)同場景,主要回答四個問題:When、What、Who、Where。

① When:用以明確產品所處階段以及上下游階段,以全鏈路的視角看用戶的完整使用場景,因為產品往往可能只是解決用戶部分場景的問題

② What:定義當前場景的階段目標以及要做的事情

③ Who:當前階段的事情由哪些角色參與

④ Where:這些角色在線上或線下是如何配合協(xié)作的

例如我們要做一個技術產品,通過 Collaboration,我們知道它覆蓋了發(fā)布階段、日常運維階段,目的是把經過測試的應用發(fā)布上線并進行日常維護,主要是運維人員配合研發(fā)人員和發(fā)布經理完成線上的問題排查和線下配置文檔的交接,我們就能比較清楚的知道我們要做的是一個運維平臺。

 

M 是 multi-role,多角色,主要用以分析產品是由哪些角色共同協(xié)同驅動的。

與 C 端產品不同的是,我們除了對核心角色的自然人屬性進行洞察,還要定義清楚該角色的目標有哪些,目標對應的任務流以及支撐的功能和權限。并且企業(yè)級技術產品往往都不是一個角色就能完全執(zhí)行完成,所以該角色的上下游角色也要摸清之間的協(xié)作觸點在哪里。

多角色的信息我們可以通過在客戶現場或者用戶訪談來收集,并沉淀為用戶角色庫。

基于收集來的用戶信息,來定義我們產品的角色:

 

T 是 Task flow,任務流。任務流一定是基于一個用戶角色的某個目標,來定義任務的起點-過程-結果。

起點就是界面上用戶的操作入口,過程需要包含觸發(fā)操作、自操作、條件判斷以及是否有協(xié)作角色參與進來,在結果處除了提供結果反饋還要提供下一任務的去向入口,幫助用戶把流程串聯(lián)起來。

任務流可以借助現有流程的走查或按照 T 模型來梳理任務流信息,從而幫助我們更好的定義一條用戶的任務流是如何執(zhí)行的。

例如我們要做的運維平臺的產品,核心角色是運維,他其中的一個目標是為應用創(chuàng)建工作空間。按照 T 模型,我們可以很方便的將這條任務流定義出來。

 

D 是 deep ,深化。主要從兩個維度展開:技術架構和邏輯原理。這是兩個在做技術產品的過程中經常會接觸到的兩個概念。

在分析技術架構時,我們可以重點關注兩個點:看由哪些功能模塊構成,這些功能之間的靜態(tài)結構,是包含關系還是依賴關系。分析邏輯原理,一是了解這些功能產生的實例,是一對一的關系還是一對多的關系,信息或流量在這些功能模塊之間如何流轉。通過這些分析,我們可以把掌握的功能特征和邏輯規(guī)律。

舉例來說,運維平臺的核心角色運維人員需要為應用創(chuàng)建工作空間,按照梳理出的任務流,用戶需要經過3次跳轉7步完成,那這個是否還有優(yōu)化空間呢?

我們可以從 Deep 深化的角度入手,看這條任務流是由哪幾塊功能支撐的。例如工作空間內包含網絡和安全組,安全組內包含負載均衡和虛擬機。就像我們了解汽車的制動裝置,看到裝置內包含氣室,氣室內包含活塞體、密封墊,密封墊連接在推桿上。

再從邏輯原理圖入口,了解流量會先按照工作空間進行隔離,從工作空間走專有網絡還是經典網絡,網絡將流量分發(fā)到安全組,安全組里的負載均衡會負責調配流量到虛擬機。他們之間層層遞進互相依賴。就像汽油從油箱到達制動裝置,在發(fā)動機里和空氣一起被壓縮燃燒后能量轉化轉送到動力裝置一樣。

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了解到這幾個功能其實是緊密關聯(lián)的,用戶沒有必要分散到不同的地方進行添加和創(chuàng)建,完全可以借助流程表單和抽屜把他們串聯(lián)在一起。

因此我們找到優(yōu)化體驗的機會點,把之前需要三次跳轉7步完成的任務流,優(yōu)化到1個入口5步完成。

 


總結回顧

企業(yè)級技術產品有四個特性:階段性、驅動性、流程性、抽象性。通過 C、M、T、D 四個小工具來幫助我們收集和歸納信息,實現對上下游場景的編排、角色的定義、任務流的編排以及界面的編排。



作者:Ant_Design    來源:站酷

藍藍設計建立了UI設計分享群,每天會分享國內外的一些優(yōu)秀設計,如果有興趣的話,可以進入一起成長學習,請加藍小助,微信號:ben_lanlan,報下信息,藍小助會請您入群。歡迎您加入噢~~希望得到建議咨詢、商務合作,也請與我們聯(lián)系01063334945。

分享此文一切功德,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.
免責聲明:藍藍設計尊重原作者,文章的版權歸原作者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(lián)系,我們立即更正或刪除。

藍藍設計www.bouu.cn )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,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(yè)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、BS界面設計 、 cs界面設計 、 ipad界面設計 、 包裝設計 、 圖標定制 、 用戶體驗 、交互設計、 網站建設 、平面設計服務UI設計公司、界面設計公司、UI設計服務公司、數據可視化設計公司、UI交互設計公司、高端網站設計公司、UI咨詢、用戶體驗公司、軟件界面設計公司

分享本文至:

日歷

鏈接

個人資料

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://www.bouu.cn

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