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12-28 用心設計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;作為設計人員來說,設計方法和設計模型就是輔助我們更好做設計的工具。就像廚師做菜時候的菜譜一樣;面對新的菜種,能更快指引我們做出味道不錯的菜肴。
體系化的設計方法不僅能更好的指導設計師做設計;另一個方面,經(jīng)過設計方法包裝后的設計,能讓設計師更坦然面對來自各方的質疑,更專業(yè)的講述自己的設計依據(jù)。在做不同菜肴的時候,我們需要不同的菜譜來指引;而在不同的設計階段,設計師也需要不同的設計模型/方法,讓我們更靈活的做設計分析與輸出。
下面從接到項目需求 > 體驗迭代優(yōu)化階段,筆者將為大家詳細講解以下 5 種設計模型,并配出具體實踐的案例,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(fā)。
1. 概念介紹
SWOT分析法(也稱 TOWS 分析法、道斯矩陣)即態(tài)勢分析法,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,經(jīng)常被用于企業(yè)戰(zhàn)略制定、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。
在現(xiàn)在的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報告里,SWOT分析應該算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工具。來自于麥肯錫咨詢公司的SWOT分析,包括分析企業(yè)的優(yōu)勢(Strengths)、劣勢(Weaknesses)、機會(Opportunities)和威脅(Threats)。
2. 使用場景
主要用在產品前期的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中;用于項目成員知己知彼,同時也能知道在行業(yè)領域自己的產品所處的位置和核心競爭力是什么;對于產品方向的定位和全方位分析有復用價值。
3. 計價值
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(yè)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,進而分析組織的優(yōu)劣勢、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。
優(yōu)劣勢分析主要是著眼于企業(yè)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,而機會和威脅分析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(huán)境的變化及對企業(yè)的可能影響上 。在分析時,應把所有的內部因素(即優(yōu)劣勢)集中在一起,然后用外部的力量來對這些因素進行評估。
4. 具體實踐案例說明
下圖是筆者曾為的阿里內部某個數(shù)據(jù)服務平臺分析的案例;側重介紹了為什么要做這個數(shù)據(jù)平臺;以及做這個平臺我們項目組的優(yōu)劣勢和機會點分別是什么。在給老板匯報產品來源&方向時是非常有效的。
最后,SWOT 分析模型其實還可以與商業(yè)畫布相結合,便于更全面對項目/業(yè)務進行快速分析和深入了解;深入懂業(yè)務的設計師才能真正在團隊中進行發(fā)聲,提出超越 UI 層的建設性意見。
1. 概念介紹
Design Sprint, 設計沖刺,顧名思義就是要在短時間內做出好設計;是由 Google 提出的設計方法。
2. 使用場景
設計沖刺這個設計方法主要適用于短時間就需要產出設計方案;例如一些 Workshop 的共建, 產品迭代周期很快的新需求/任務,需要系統(tǒng)化分析與輸出設計方案。
3. 設計價值
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輸出一套系統(tǒng)化的設計策略及方案;
通過與不同背景的參與者進行溝通協(xié)作,能獲取更多看事物的角度和差異化知識;創(chuàng)造更多可能;
作為一種理想的設計教育工具,讓非科班的設計人員完整又快速了解產品&設計。
4. 具體實踐案例說明
設計沖刺的主要內容包括 6 個階段:
理解(Understand):理解要為用戶解決的問題
定義(Define):明確產品策略(數(shù)據(jù)分析,用戶調研,設計原則制定等)
發(fā)散(Diverge):探索實現(xiàn)方案
決定(Decide):確定設計方案
原型(Prototype):構建產品原型
驗證(Validate):驗證產品原型
1.概念介紹
相比前一個設計沖刺模型,GUCDR 模型在設計過程中的實用性更強,能讓你快速用起來,幫你系統(tǒng)性梳理信息;在實際工作中,只要能夠回答畫布中的每個點,即可形成完整的設計推演過程,讓設計思路逐漸清晰起來。
G:Goal
U:User
C:Condition
D:Design
R:Realize
2. 使用場景
GUCDR 模型很適合用于前期需求調研和整理階段;特別是在自己不是很熟悉的領域中,把信息按照模型和畫布中的點進行歸類匯總;最大限度的讓自己的設計思維和信息邏輯得到詮釋。
3. 設計價值
3.1 對設計的需求來源及設計目標的聚焦定位,非常有價值,能快入深入了解業(yè)務背景;
3.2 對設計階段的目標拆解,從設計目標 > 設計策略 > 設計方案,層層遞進,設計方案輸出的邏輯性和針對性很強。
4. 具體實踐案例說明
GUCDR 模型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,可以和 GUCDR 畫布結合起來一起使用。信息下鉆的更深入具體,從項目目標到設計落地,每個階段都有具體的節(jié)點支撐,在使用過程中只需要把信息直接輸入到對應的位置即可。下圖為 GUCDR 畫布模板,可直接把業(yè)務相關信息輸入進來。
1. 概念介紹
雙鉆設計模型由英國設計協(xié)會提出,該設計模型的核心是:發(fā)現(xiàn)正確的問題、發(fā)現(xiàn)正確的解決方案。
雙鉆模型是一個結構化的設計方法,被很多設計師喜愛和使用。
探索/調研——透析問題(發(fā)散)
定義/合成——聚焦領域(集中)
發(fā)展/構思——潛在問題(發(fā)散)
傳達/實現(xiàn)——實施方案(集中)
2. 使用場景
一般應用在產品開發(fā)過程中的需求定義和交互設計階段;教我們如何對未知的可能的事物進行探索;一步步到達已知的理應的層面。
3. 操作使用說明
雙鉆模型的四個階段也許很精簡并且合并到兩個主要的階段。
第一階段——做對的事(菱形1——探索和定義)
第二階段——把事情做對(菱形2——開發(fā)和履行)
4. 具體實踐案例說明
下圖是對阿里內部一款移動運維產品的分析,分析其從 0-1 的方向探索和從 1-1.5 的發(fā)展歷程:
下圖是曾經(jīng)在一個設計講座中,滴滴 CDX 一位設計師的分享,她把雙鉆模型利用到設計的研究和輸出階段,個人感覺此模型此刻的使用場景也很貼切;不僅僅是在完整的一個項目中,在單一的某個階段雙鉆模型也是理念很好的承載容器。
1.概念介紹
kano模型是狩野紀昭教授發(fā)明的一種工具,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,體現(xiàn)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。
在卡諾模型中,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特性分為五種類型:
1> 魅力屬性:用戶意想不到的,如果不提供此需求,用戶滿意度不會降低,但當提供此需求,用戶滿意度會有很大提升;
2> 期望屬性:當提供此需求,用戶滿意度會提升,當不提供此需求,用戶滿意度會降低;
3> 必備屬性:當優(yōu)化此需求,用戶滿意度不會提升,當不提供此需求,用戶滿意度會大幅降低;
4> 無差異因素:無論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,用戶滿意度都不會有改變,用戶根本不在意;
5> 反向屬性:用戶根本都沒有此需求,提供后用戶滿意度反而會下降。
2. 使用場景
卡諾模型的主要使用場景是對用戶需求分類;
另一種是對多個功能點進行優(yōu)先級排序。
3. 具體使用操作
步驟一:設計問卷調查表,實施有效的問卷調查
KANO 模型的問卷問法,是對每個質量特性都由正向和負向兩個問題構成,分別測量用戶在面對存在或不存在某項質量特性時的反應。問卷中的問題答案采用五級選項分別是:
我很喜歡:讓你感到滿意、開心、驚喜。
理應如此:你覺得是應該且必備的功能。
無所謂:你不會特別在意,但還可以接受。
勉強接受:你不喜歡,但可以接受。
我很不喜歡:讓你感到不滿意。
步驟二:問卷結果整理,進行數(shù)據(jù)分析
根據(jù)問卷結果進行 KANO 模型二維屬性歸屬分析,可得出魅力屬性、期望屬性、必備屬性、無差異屬性、反向屬性與可疑結果的功能屬性歸類百分比。除了對屬性的歸屬探討外,并通過百分比計算出 Better-Worse 系數(shù),表示某功能可以增加滿意或者消除很不喜歡的影響程度。
增加后的滿意系數(shù) Better/SI=(A+O)/(A+O+M+I)
消除后的不滿意系數(shù) Worse/DSI=-1*(O+M)/(A+O+M+I)
根據(jù) better-worse 系數(shù)值,將散點圖劃分為四個象限。
第一象限/期望屬性:better 與 worse系數(shù)成正比;表示產品提供此功能,用戶滿意度會提升,不提供此功能,用戶滿意度會降低,這是質量的競爭性屬性,應盡力去滿足用戶的期望型需求。
第二象限/魅力屬性:better系數(shù)值高,worse 系數(shù)絕對值低的情況。表示不提供此功能,用戶滿意度不會降低,提供此功能,用戶滿意度和忠誠度會有很大提升;
第三象限/無差異屬性:better系數(shù)值低,worse系數(shù)絕對值也低的情況。即無論提供或不提供這些功能,用戶滿意度都不會有改變,這些功能點是用戶并不在意的功能。
第四象限/必備屬性:better系數(shù)值低,worse系數(shù)絕對值高的情況。當產品提供此功能,用戶滿意度不會提升,當不提供此功能,用戶滿意度會大幅降低;此象限的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,這些需求是用戶認為產品有義務做到的事情。
步驟三:數(shù)據(jù)解讀,將結果落地實施
KANO 模型是對功能需求的優(yōu)先級進行探索,具體情況還需要和業(yè)務方進行討論,結合實際情況后制定可行的產品功能開發(fā)優(yōu)先級順序,以將調研結果落地實施。
4. 具體案例實踐說明
題目:根據(jù)報警內容,“掌上運維”提供運維操作建議(如磁盤滿了智能推薦執(zhí)行日志清理等)
步驟一:設計問卷問題,發(fā)放問卷
步驟二:問卷統(tǒng)計,進行 KANO 模型二維屬性歸屬分析
步驟三:根據(jù)問卷統(tǒng)計的用戶數(shù)據(jù);計算出每個區(qū)域的百分比;
具體計算方式是全部區(qū)域的人數(shù)相加作為分母;每個格子中的數(shù)字作為分子,即可得出每個格子的百分比出來。
具體百分比得出后,將下表中標 A、O、M、I、R、Q 的格子中百分比相加,即可得到五種屬性對應的百分比。本調查結果可以得到A魅力屬性占比為42.1%,O期望屬性占比9%,M必備屬性占比1.2%,I無差異屬性占比38.9%,R反向屬性占比1.8%,Q可疑結果占比7%。
步驟四:根據(jù) Better-Worse 計算公式,得出 Better-Worse 系數(shù),明確功能落點象限。
步驟五:多個功能需求結果對比進行優(yōu)先級排序。
1. 概念介紹
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進行“幸福設計”,卡里羅教授分享了他的一個模型——Motivation, Engagement and Thriving in theUser Experience (METUX)。
2. 使用場景
產品成熟穩(wěn)定期,需對產品&用戶體驗進行提升時;或需綜合對產品體驗進行評估分析時;提升用戶幸福感,希望產品能對用戶行為方式及生活質量有所影響時。
3. 主要使用操作
在考慮用戶體驗時,從4個層次進行考慮:
?? 第一層是“界面”體驗:用戶與產品交互時的體驗如何。
?? 第二層是“任務”體驗:界面之上是用戶完成的任務。如利用智能手環(huán)計步,用戶在完成任務時體驗如何。
?? 第三層是“行為”體驗:任務之上是用戶的行為。如用戶購買智能手環(huán)的目的是運動,此時行為可能是跑步、騎自行車。因此產品在任務之上應該深入關注用戶行為上的體驗。
?? 第四層是“生活”體驗:行為會對生活產生影響。如運動過量可能導致身體受損。
在設計過程中,應該關注“勝任力”、“自主性”和“關系”三個關鍵因素,這些基本心理訴求是動機、投入感和幸福感的根本。